2012年10月,浙江W市的幼师颜某虐待儿童的照片在微博上曝光,一时间引发了数十万网民的口诛笔伐。照片中的她一脸微笑,双手分别揪着一名男童的左右耳朵,将其双脚提离地面约10厘米,耳朵被扯的男童嗷嗷大哭。在被问到虐童的原因时,颜某竟称“为了好玩
”。
W市的教师虐童案并非孤例,在7月份的G市,就有一名女童因为不配合老师做运动,被老师先摔后踢,造成脑组织损伤、偏瘫;10月,来自T市的一段幼儿园的视频也让无数网友震惊:在短短10分钟的视频里,一位老师在一名5岁女童的脸上狂扇70个耳光,仅仅是因为她不会做算术题。
虐童案发生的L幼儿园所在的W村是W市城乡交界的地方,上溯10年,去村里还要绕山而行,交通不方便,但是自从开山修路,这里成了W市开发的热点。W市性价比最高的幼儿园是市区内的机关幼儿园,它是公立的,价格便宜,老师的素质也高。颜某在教师进修学 校的幼师同学告诉记者,这样的幼儿园需要大专学历,她们学校的学生很少有人继续深造,根本进不去。机关幼儿园原则上只招公务员的小孩,其他人要托关系才能进去。富裕的家长还有其他的选择。C幼儿园、Z幼儿园和去年开业的N幼儿园因为学费昂贵,教师的质量也能保证。被虐幼童的家长小谢告诉记者,N幼儿园每个学期的学费是8000元,因为租的是他们村子的房子,本村村民的优惠价格一个学期还要5900元。L幼儿园小班的学费每学期是2000元,在这一个档次的幼儿园里属于中等以上。
媒体的蜂拥而至让家长们的行动很纠结,他们一方面要给孩子们讨个公道,一方面又担心讨公道的过程中会给孩子带来阴影。电视上播出了对照片上被扔进垃圾桶的孩子的采访,孩子说,他中午洗澡的时候,排在最后大喊大叫,老师就把他扔进垃圾桶了。短短一句话,让家长们心惊肉跳,他们担心孩子反复的讲述会加深其对这些经历的记忆。小谢告诉记者,女儿亲嘴的照片拍摄于一年前,如果事情没有被曝光,女儿一点迹象都看不出来,每天在幼儿园里疯玩。派出所要她指认照片的时候,她已经忘记了,问她为什么亲嘴,她就很害羞地跑出去玩了。“我问她,颜老师对你好不好?她说,挺好的。我再问,小朋友不听话的话,颜老师怎么办呀?她说,调皮扔垃圾桶。这才问出来。”小谢对幼儿园推脱责任的行为很生气,但是他又对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很犹豫,孩子越来越大了,律师、法庭还要把这些再问一次,越问对孩子越不好。
小张的儿子是照片上被贴了胶条的男孩,他告诉记者,本来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,结果让他受了委屈,心里特别愧疚。他觉得颜某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:“他已经上中班了,特别怕老师。如果前一天没写完作业,他就不敢去上幼儿园,怎么哄都不行,非要拉着我到老师面前给老师解释没写完的原因。”小张联合其他3个外地的家长,包括照片上被扔进垃圾桶的男孩的爸爸起诉幼儿园,要幼儿园公开道歉,并且支付精神损失费用,每年1万块钱,直到孩子18岁。
传播最为广泛的拎耳朵照片的男孩家长小燕也很矛盾。她觉得自己的正常生活全部被打乱了,她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将在别人的指点里长大,所以她虽然想告幼儿园,却不想再次曝光。她想找教育局商量,儿子对口的小学是还不错的城西小学,但是她希望儿子可以去远一点的地方上学,那里的学生和家长并不知道儿子在幼儿园时还有这样的经历。
在W市举行的“楚天汽车文化节”上,几名身着比基尼的女童车模亮相,引来围观。媒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:
一位看过表演的车友说,让小孩子穿比基尼做车模,商家在坑害“祖国的花朵”,家长太不负责任。
一个童模的妈妈感到很委屈,觉得“他们是不是想歪了”?她曾带孩子多次参加童模比赛,并认为通过走秀可以让孩子身体更健康,性格更开朗。
评论员A:
与成人车模不同,儿童比基尼车模的看点显然不在其身材,而是通过对纯洁童真的消费,以“意识不良”的软色情方式,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。然而,成人化包装的矫饰造作,恰恰背离了儿童应有的天然纯真。卢梭曾说过,“在人生的秩序里,儿童有他的地位,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,把孩子看做孩子”。儿童站在靠性感搏出位的车展舞台上,像成人一样搔首弄姿,这既是对孩子的误导,也是对童真的扭曲。
对于某些缺乏道德血液的商家而言,在利益驱动之下,也就把社会责任感抛之脑后,顾不上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呵护和权益的尊重。然而,作为父母,总该有清醒的认识,不能在社会浮躁的浪潮中随波逐流。将孩子过早带入成人世界、商业舞台,或许能满足家长一时的虚荣心,让家长获得短期的物质利益,但从长远来看,只会剥夺孩子的童真与天性,让孩子形成功利错误的价值观。
评论员B:
这次车展,可能在儿童们看来,跟一次幼儿园的文艺演出没有什么两样,她们甚至于很开心。但是否存在着不利影响,是否存在潜在的身心伤害,是否存在着不良后遗症,眼下她们恐怕全然不能知晓。她们开心了,笑了,并不能代表她们没有受伤害。这正如前不久发生的虐童事件中的主角一样。有人说虐童幼师将提耳朵的儿童放下时,他笑了,所以不存在虐待。事情真是这样的吗?如果儿童的感受就意味着一切,那么发达国家为什么要有监护人制度?要有儿童保护组织呢?
家长认为正确的事情,也应该辩证看待。影片《刮痧》所反映的由中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情节,想必人们还记忆犹新。中国人认为刮痧很好,但在美国人看来,带孩子去刮痧意味着对孩子实施了虐待,儿童保护机构和相关法律就不予原谅。再比如,对家庭中出现的一些较为严重的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,家长连监护权也可能被剥夺。同样,带孩子穿比基尼当车模的行为,是否存在着误导,存在着对孩子的心理虐待,恐怕也不能仅由家长说了算。
评论员C:
汽车既然也能成为一种文化,女童们出现在车展现场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,现在都流行 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,女童身着比基尼亮相车展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?首先一点,只要主办方不占用女童的学习时间,本着“重在参与,展示个性”的目的,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。其次,只要我们家长不存在功利性,没有把女童作为“摇钱树”,我想,即便让孩子当回“比基尼车模”也没有什么,这毕竟锻炼了孩子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也是一种提升。
评论员D:
这场车模秀只是由商家赞助的一次“文化节”,并不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,尤其是那些家长们,让自己的女儿参加走秀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赚钱,只是借助这样一个难得的平台,给孩子一个学习、锻炼的机会,家长不是“见钱眼开”,孩子也不是学着“从小赚钱”。
当今是个多元社会,人们的价值观也应该多元,发展的路径也可以多样化。模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职业,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门艺术,显示出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。少年儿童从小学习模特走秀,如同学习唱歌跳舞、书法绘画、打球练操一样。艺术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模特行业只要是遵循艺术规律,注重艺术修养,讲究艺术品格,就不应该被人说三道四。
其实比基尼也不过是一种舞台道具,和京剧中穿着的长袍、水袖没有什么两样。我们为何一定要戴着“有色眼镜”去审视儿童纯真的装扮?正如一位网友所言,儿童可以在澡堂、浴场公开穿比基尼,怎么在舞台上就变得“有毒”“有害”了?
“我国未成年人的比例约占总人口的1/4,城镇居民又多是独生子女,避免虐待事关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,无论从家长的期待还是国家的未来角度,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都应该优于成人,实行‘特殊人群、特殊保护’。”
调查显示,中国约4成的儿童曾受到过不同形式的虐待,有4.4%受到过多种严重虐待。 同时,媒体还披露,T市、W市虐童女幼师都曾有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。
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著名律师刘某也认为,虐童行为入刑,是放宽虐待儿童的入罪标准,“将没有造成死伤但是性质恶劣的,或者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的行为予以定罪,这是法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”
刘律师告诉记者,“虐童”的定义比很多家长想象得宽泛,“除了身体虐待外,儿童营养不良、缺乏适当的住所、照顾和监督不够、忽视儿童的基本医疗照顾,使儿童失学、剥削儿童劳力或者工作过度、精神虐待与疏忽等,都有可能涉嫌虐童罪。”
调查显示,中国的虐童现象,来自“心理不健全人群”的比例不多,更多来自家庭内部,且发生在夫妻关系恶劣的家庭。2008年,西安一家儿童防虐救助机构曾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对该市3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,结果显示:60. 14%的孩子曾被父母打骂、罚站,不许吃饭或睡觉等;6. 52%反映曾经被家长很重地打,鼻青脸肿;49. 64%反映被家长轻微地打。情感虐待的“冷暴力”在我国家庭中的比例已达到28%。
“在传统观念里,‘虐待’这个词显得很刺耳。但事实上,很多家长对一些虐待现象习以为常。”刘律师表示。W市虐童事件曝光后,施暴者颜某回应称只是因为“好玩”,中国政法大学马教授认为,一定程度上这是家长、老师对孩子的普遍心态。“这位老师缺乏师德中最基本的东西,那就是把孩子当‘人’来看,平等地看待、尊重。”
“孩子是大人手里的一块橡皮泥’,这种意识一天不消除,就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儿童被虐待问题。”
“给定资料”中马教授提到,“这位老师缺乏师德中最基本的东西,那就是把孩子当‘人’来看,平等地看待、尊重。”“给定资料”中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里,儿童有他的地位,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,把孩子看做孩子。”我们到底应当“平等看待”还是“区别对待”,请自拟题目,自选角度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 (1)立意明确,有思想性;
(2)联系实际,不拘泥于‘‘给定资料”;
(3)内容充实,语言畅达;
(4)800~1000 字。